盘点《好人365》中的劳动者-尊龙凯时网址

15

绿色"飞行侠"山区爬坡送信12年

,男,汉族,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2003年4月成为鞍山市邮政局发投分局湖南投递部投递员。12年来,他每天背负约50斤重的邮件,徒步爬两次落差约有10层楼高的坡路,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冰雪酷寒,他用一个个邮件告诉人们什么是敬业;下雨天他把塑料袋套在报纸上,12年妥投率达100%,用户有理由申告为零,用成绩和小举动告诉用户什么是好服务;他自掏腰包修理破损信报箱,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缴水电煤气费,做的好事数不清,鞍山市邮递员赵玉镇的事迹成为雷锋精神在邮政行业的生动演绎。

15

80后铁路女工勇做"空中蜘蛛侠"

,2009年,大学刚毕业的张艳华是昆明铁路局唯一一名从事高强度、重体力、高空作业的女性接触网工。接触网工,在铁路行业被称做 “空中蜘蛛侠”,因为要在6米多高的接触网上工作,十分危险。张艳华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一分钟剪断铁线40次,制作一副吊弦2分钟,爬电杆上下一次30秒。她是昆明铁路局赫赫有名的“网上蝴蝶”。“接触网工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如果我不去,小组里7个人的活儿就等于只有6个队友做,会给他们增加很大负担,我不能拖后腿。”张艳华总是这样告诫自己。正是这份坚持和拼搏,让张艳华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创造了一个个让男同事们惊叹的成绩。

15

好护路人做草原高速公路守护者

,男,1979年入伍,1999年7月入党,参加工作30多年,几经辗转却始终坚守在交通公路一线。2007年12月,丹锡高速赤峰至大板段“赤大高速”作为赤峰市境内首条高速公路投入运营,经组织考核,卢润峰任赤大高速公路头分地养护管理所副所长,自此,与高速公路结下不解之缘。他斗风沙、战洪水,以所为家、以路为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在了他所养护、管理的高速公路上。“以路为业 以所为家”是卢润峰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这个大家庭,卢润峰倾注了太多心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让他在工作中更加踏实。

15

好护林员成10万亩林海“守护神”

,男,49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工人。一座山、一个人、31年护林生涯,7年独自坚守一座山,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艰难困苦,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十万亩山林无火灾。山民说他是大山防火的“眼睛”,是十万亩森林的“守护神”,他却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护林员。他的“好”在于敬畏、热爱山林,他的“好”在于坚守、执著扎根大山,他的“好”在于无言的奉献,他的“好”在于勤劳的工作,他的“好”在于强烈的责任感。大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今天,孙向东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干一行爱一行,干工作应有坚守的品质:热爱、信仰、责任。

15

好工人患癌与生命赛跑坚持创新

,男,1974年2月出生,1992年2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2007年,吴吉林被查出患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医学预测只有3至6个月的生命期限。他心怀石油梦想,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岗位,融入到石油石化事业,用铁人般的意志与癌细胞抗争,在病榻上创造创新技术成果83项,其中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人怎样活也是一辈子,与其说让病魔吓倒,还不如振作起来做点该做的事,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不出生命的长度,那就活出她的宽度和厚度。”吴吉林说道。

15

好农艺师奉献"三农"53载

,男,汉族,1942年出生。他是一位“明星”般的人物。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给庄稼“把脉”,给农民开种地“良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从1962年初中毕业回到老家开始改良盐碱地、研究立体种植技术的赵登太,现在依然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忙碌,为农民解决种植难题,被称为当地的“袁隆平”。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这辈子注定要和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愫。看到这片土地上硕果累累,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幸福富足,是我最大的心愿。”

15

"学者焊工"32年"啃"出绝技

,男,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从初中生到行业领头军,他用了32年。32年来,张忠始终坚持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挥洒着汗水与青春。他为自己订下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来不断积累知识;他用持之以恒“苦行僧”般的工作态度,来巩固技术;他以坚持创新的使命感,来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是公认的“焊接大师”,是新时期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大国工匠”。“用知识和技能激发工作的活力。”这是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前行的张忠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这也是对他以不竭的创新精神演绎新时代青年工人成长轨迹的最好注解。

15

"大国工匠"35年坚守蓝天梦

,男,汉族,1960年7月生,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出身于工人家庭的他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小就立志学当一名技工。这位“航空手艺人”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创造了“35年没出过一个次品”的奇迹。由他加工的零部件,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他总能凭着高超的技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人生道理归纳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很艰难很可贵。“大国工匠”胡双钱为蓝天梦甚而为中国梦诠释了最敬业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15

好清洁工“飞檐走壁”15年清垃圾

,男,45岁,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乡人。2001年在金顶当环卫工人,不久后就成为了舍身崖上唯一专业的垃圾清扫工,这项工作他一干就是15年。每次清理完垃圾,上来的时候全靠臂力把自己拽上去。下崖作业需花费40分钟,攀爬上来需要1个半小时,加上清理崖壁垃圾的时间,这一上一下就是3个小时。15年来,彭文才已经进行绳吊清洁作业2000多次,清理舍身崖下的垃圾达到10000公斤。对于这份坚守,彭文才有自己的解读:我生在峨眉,长在峨眉,想为金顶多做贡献,让五湖四海来的游客看到舍身崖那么洁净那么卫生,给他们留下个好印象。至于还要干多久,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直到不能下崖的那一天吧,我已经不想离开金顶了。”

15

高铁研磨师让中国造成"优质制造"

,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750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5千多圈。他的发明创造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的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徒弟们宽严并济的“双面老师”,无私的教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出了一支生产线上的骨干队伍。“踏踏实实地工作是工人的本分。”宁允展说。

15

80后殡仪馆化妆师甘于奉献

,女,28岁,兰州市殡仪馆化妆师。从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6年默默坚守成为行业能手,李颖说在她的职业道路上赞扬和质疑一直都并存着,但是对于职业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后悔过,任何岗位都必须有人坚持和付出。就像一个生命来到人间时,有医生护士那么多人在翘首企盼和守护,那么在生命的终点,谁又愿意看着逝者孤零零的离开呢?作为殡仪馆化妆师的她愿意在人生的终点送逝者最后一程。有鲜花和掌声的坚守是付出之后的回报,默默无闻处的坚守更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开!”80后姑娘李颖为生命的尊严而默默奉献,她用青春诠释了人间大爱。

15

好列车长十余年春节过家门而不入

,1975年出生,1997年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沈阳铁路客运段,2004年开始担任k388次列车第一乘务组列车长。她是“蜀道列车”唯一的女列车长。她是四川姑娘,工作有川妹子的“辣”;她是辽宁的媳妇,待人有东北女人的“爽”。在这趟沈阳客运段公认条件最艰苦、运行环境最艰难的列车上,她一干就是十余载。虽然这趟列车经过她的家乡广元,但她却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王玉梅说:“列车长职务不高,但是责任重大,是铁路最前沿的指挥官,因此心要比针细,肩要比石坚,胸要比海宽,情要比水柔。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在这个岗位上能为旅客做很多事,我很满足。”

15

好青年用创新技术换城市美丽

,1986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法律专业,2009年到日照市固废中心工作,自2012年起从事日照黄山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作,现为填埋作业队队长。这个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多年来将一颗赤子心扎根在垃圾场,“用做蛋糕的心态处理垃圾”,他创新先进技术,使垃圾填埋场高效降低异味、污水、土壤等污染,并且变废为宝,实现场区内能源自给、生态循环,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为“生态园”。他把青春献给垃圾处理事业,换来了这座海滨城市的美丽。赵翔宇是千万个奋斗在环境卫生一线工作者的缩影,他用爱岗敬业的精神点亮“垃圾填埋工”的生活,承载起一个“城市美容师”的荣耀。

15

海归技工回国潜心研发地震预警

,1974年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曾就读于浙江大学,毕业后成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他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灾区惨烈的景象让身为四川人的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家乡研究地震预警。2008年6月,他在成都组建了研发团队,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该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刷新了日本在地震预警领域的纪录。和地震波赛跑,用科技守护生命。王暾希望通过他和团队的工作,将地震带来的灾害减到最小。“除了地震预警,我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在研究地震预报,我相信科学的力量,终将让人类彻底跑赢地震。”王暾说。

15

灯塔工家庭与灯塔的世纪之恋

,男,1940年出生于浙江嵊泗县,1985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白节灯塔主任。在绵延一个多世纪里,他的祖父叶来荣、父亲叶阿岳,儿子叶静虎,孙子叶超群,相继登上岛山。叶家第一代灯塔工叶来荣原本是位渔民。清朝光绪年间,为了养家糊口,他来到白节山岛做了灯塔工。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叶家百年的轨迹。守塔工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小——塔身要打漆,机器要维修保养,透镜需要擦洗,隔一个小时还得摇灯器发条。有一次灯塔大修,叶中央带领大伙儿硬是把25吨重的建材肩扛手抬地搬上了山顶。“我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四个字——吃苦耐劳。”带着这份淳朴的家风,叶超群成为一名合格的守塔人。

网站地图